中間紅色的即是乾燥的木棉花。
參考資料 吳明益:〈安靜的演化——我對近幾年台灣自然導向文學出版的看法〉(《馴羊記》後記) 「其實看到雪豹後,我突然渴望沒看到比較好。頂著2020年台北文學獎年金類首獎的光環,作家徐振輔的第一本作品《馴羊記》在2021年4月出版。
一頭飢餓的雪豹終於倒在無人涉足的深山,只有大地為之悼亡。《馴羊記》中還有《馴羊記》:特殊形式反應今昔對比 要提這本書展演出的思想,無法不先提書的形式。」 而徐振輔透過高超的文字技巧、細膩的觀察與充足的知識積累,將「情緒」、「哲思」、「氛圍」與「批判」全數熔鑄於《馴羊記》中。身為一個在古典文學系所成長的讀者,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衝擊就是:優美詞句竟只是這本書中最低等的享受。徐振輔出生於1994年,高中時期就累積無數文學獎,OKAPI閱讀生活誌的專訪中,徐振輔提到這本書寫作的緣起,大三那年,當時就讀台大昆蟲系的他,前往廣州當交換學生,因緣際會下前往西藏拉薩觀光,也開啟了他長達數年的「西藏寫作計畫」。
在7世紀吐蕃帝國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、大舉推行佛教前,相信萬物有靈「苯教」是高原西部的主流宗教,而在苯教與藏傳佛教交替的七、八世紀,西藏也曾發生過一場衝突不亞於近代的「佛苯鬥爭」。然而,這本書就像俄羅斯娃娃,故事中還有故事。因為過去幾十年來,只有82部女性導演的電影入圍角逐金棕櫚獎,而男性導演有1645部。
對於前作《肉獄》,我總是在採訪中說,我不喜歡把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裡,性別也是。頒獎時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,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評審團主席史派克・李(Spike Lee)在頒獎典禮上說漏了嘴,提前說出了最大獎項得主,雖然周圍的人試圖阻止,但終究沒能成功。茱莉亞迪古何諾先前於2016年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《肉獄》(Raw),在第69屆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中首映,並獲得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。此話題這幾年在坎城影展屢次被提起,幾十位女星包括凱特・布蘭琪(Cate Blanchett)等,甚至曾在坎城的紅毯上公開抗議。
史上第二位女導演奪得大獎,導演:不希望以我的性別來定義我 在此之前,先前的金棕櫚獎唯一女性得主,是紐西蘭編劇、製片及導演珍康萍(Jane Campion),她執導的《鋼琴師和她的情人》(The Piano)於第46屆坎城影展(1993年)獲此殊榮,不過,當年的金棕櫚獎是雙黃蛋,除了珍康萍之外,還有中國導演陳凱歌的《霸王別姬》也拿下此獎。而茱莉亞在接受《Indiewire》專訪時,被問及自己的2部作品中,都有性別流動的意識在,不過對此她強調,自己並不是特別想強化性別,或是性別的轉變方式、動機,她的理由是: 我認為世界應該是這樣的,就是一直流動,而且每天都在以多種方式流動。
當人們說我是女導演時,這總是有點煩人,因為我是一個人,我是導演。我認為,性別與某人的身份並不真正相關,我不認為我們的性別定義了我們。我拍電影是因為我是我,而不是因為我是女人。然而,因為這還不是社會所理解的東西,所以它成為一個話題。
史派克・李不小心說溜嘴後懊惱地抱著頭好幾分鐘,後續接受媒體採訪時他也公開道歉,表示自己「搞砸了」。法國女導演茱莉亞・迪古何諾(Julia Ducournau)執導的有關一名連環殺手的異想天開電影《鈦》(Titane),今(18)日在第74屆坎城影展奪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,她也成為坎城影展史上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第二位女性。我是這樣對所有人說的:對我來說,作為一個女人,我完全不希望以我的性別來定義我不過,暫停觀光、關閉貿易往來頻繁且密切的中朝邊境,也意味著北韓必須承受高達數億美元的觀光和經貿收入損失。
疫情不確定因素影響,加上迫在眉睫的糧食短缺,讓過去多半報喜不報憂的北韓官方(甚至是金正恩本人),近期多次提及險峻的國內事態。中國已多次表示提供北韓肺炎疫苗的意願,但目前為止皆遭婉拒(韓國情報機構推測是擔心防護力不足的緣故)。
7月初一份聯合國報告也指出,北韓今年將遭遇高達86萬噸的糧食短缺。金正恩更要求資深官員想方設法,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。
」 金正恩更提到,輕忽行為將為國家與人民安全帶來「嚴重後果」。北韓《中央通信社》亦指出,金正恩在7月13日舉行的一場會議上,指責高階官員未能實施必要措施,有效對抗疫情:「負責國家重要事務的高級官員,輕忽了黨所做出……和世界重大公共衛生議題相關的決策,並未實施組織性、制度化、具科學與科技根基的舉措。儘管官方並未公布傷亡人數或損失金額,但平壤、南浦、羅津等重要城市皆受強風和豪雨侵襲,造成近一公尺深的積水,道路中斷、建築、電力等基礎設施損毀。儘管並未說明「嚴重後果」具體是指什麼,從會議影像片段中能發現,過去與會的部分高階官員並未出席,很可能已遭到撤換,甚至入監服刑或接受勞改。此外,金正恩出席公開場合或會議時也時常未配戴口罩,顯示他對疫情控管仍有一定信心。目前並無任何跡象顯示,雙方會在短期內重回談判桌、進行實質討論。
颱風造成農業部門衰退,國際制裁更深化經濟打擊 導致北韓面臨飢荒的原因之一,是天然氣候災害。部分觀察家認為,金正恩在會議中的嚴詞批評,實為向外界請求協助的一種警訊。
根據他們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訊,截至6月10日為止,北韓共篩檢超過三萬人(北韓有2500萬人口,篩檢率約為0.1%),且全數呈現陰性。此外,根據BBC報導,代表權力核心的五位政治局委員之一也已遭免職,但為避免政治分歧,官方並未公布遭到撤換的是哪一位政委。
編譯:王國仲 北韓正面臨重大國家危機。去(2020)年,共有五個颱風襲擊朝鮮半島。
雖然颱風在當地不算少見,8月底至9月初,兩個中颱、一個強颱在短短三週內聯袂來襲,確實對北韓民生造成沉重打擊。然而,壯士斷腕的決策,似乎也帶來一定成效。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也預估會繼續實施。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朴遠建(Park Won-gon,音譯)表示,若疫情如此嚴峻,北韓中央應會暫緩7月中旬舉行、全國各地代表和官員皆會參加的政治局會議。
無論北韓疫情的實際情況為何,經濟衰退、糧食短缺,再加上不樂觀的國際處境,金正恩似乎正面臨擔任北韓領導人以來的最大困境。首爾智庫統一研究院(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)研究員洪敏(Hong Min,音譯)便認為,北韓絕不可能承認疫情擴散:「很顯然,有某些事情發生,且重要到有高層官員因此被究責。
俄羅斯也明確表達願給予北韓疫苗,不過雙方暫無明確共識。COVAX疫苗援助計畫,原先預定在5月份提供北韓200萬劑AZ疫苗,但因雙方在接種計畫、相關磋商的一再延宕,加上對副作用的部分疑慮,目前也沒有明確交貨排程。
疫情爆發至今,北韓仍維持「零確診」的傲人防疫成績。制裁內容除凍結北韓高階官員在海外資產、限制其入境外,還包括原油、礦物等天然資源,以及紡織品等民生消費產業的出口,讓北韓經濟情況更顯嚴峻。
儘管金正恩在川普(Donald Trump)執政時期曾兩度與其會晤,希望在撤除核武和中止制裁間取得共識,但雙方並未達成實質協議。而公衛專家多判斷,實際狀況「幾乎不可能」如政府所說的這麼樂觀。」 但也有學者持反對看法。儘管早早關閉邊界,但北韓與疫情源頭中國接壤,再加上雙方極為密切的貿易往來(無論是官方或民間),都讓學者專家質疑零確診的真實性。
拜登(Joe Biden)上任後,表示希望北韓往廢除核武的方向前進,但不考慮在雙方現行關係下與金正恩會面。據信金正恩已命令軍隊分發儲糧,供一般民眾救急。
洪水也沖毀農田、莊稼與灌溉系統,對農業造成劇烈影響。北韓中央通信社報導,金正恩在2021年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直指,農業生產部門在去年颱風的影響下,未能達成生產目標,也因此導致糧食供給狀況緊繃。
鎖國對抗疫情影響財政,實質抗疫成效難驗證 此外,因應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,北韓政府早在2020年1月全面封鎖邊境、中止觀光活動,並嚴格控管各類交通與貿易洪水也沖毀農田、莊稼與灌溉系統,對農業造成劇烈影響。